当前位置:滚动 > >正文

上海建工集团党委副书记、总裁叶卫东:数字化重新定义未来建筑形态


(资料图片)

8月30日,由《哈佛商业评论》主办的第三届“未来管理大会2023”在北京举行。上海建工集团总裁叶卫东应邀出席,并围绕“数智时代与未来企业”这一主题,发表了题为《数字化重新定义未来建筑形态》的演讲。

面对行业数字化转型浪潮,建筑企业如何应变?叶卫东表示,数字化重新定义了建筑生产逻辑,让建造更加绿色高效精益;重新定义了未来建筑形态,让建筑更加健康低碳耐久;重新定义了城市治理范式,让城市更加宜居韧性智慧。

他介绍称,设计阶段的数字化转型,首先体现在BIM正向设计。不同于传统二维设计,三维、可视、协同的正向设计,能够对建筑各个专业进行全方位模拟,识别出人脑难以发现的设计缺陷,并且能推动可视化施工、数字化交付,形成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数字资产。尤其在大型复杂工程建设中,展现出巨大优势。

在施工阶段,数字化与工业化的融合,提供了高效精益的生产组织形式。上海中心项目,借助BIM技术精确控制,2万多块异形玻璃幕墙安装无一返工,11万吨钢结构拼装损耗不超过2吨;特斯拉超级工厂,运用构件数字化加工和虚拟拼装等技术,6个月就完成主厂房施工;北京大兴机场,运用数字化测量安装等技术,3个月就实现3万多平方米复杂曲面吊顶毫米级精益装饰和艺术呈现。

装配式建筑为数字化建造提供了典型应用场景。由上海建工设计、施工的上海S3高速公路,装配率达95%,短短6个月就建成了以往需要一年半才能建成的路段。

3D打印也是数字化建造的重要方向。上海迪士尼乐园,上万件打印及雕刻艺术构件,让全球最高最大的梦幻城堡完美呈现;成都驿马河公园,66.8米长的全球最长高分子3D打印桥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。

另外,他提到,建筑机器人是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重要环节。工地的复杂环境是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的主要障碍,人机结合体现出更加广泛的适用性。在机器人研发过程中,建筑领域的多元应用场景需要各种成熟的工艺编程,传统工艺的数字化复原和保护也成为题中之义。上海建工围绕不同场景,研发了砖墙砌筑、结构拆除、钢筋焊接、设备巡检等十余种机器人。例如,上海进博会场馆建设中,单幅墙面铝板尺寸达到10米×2.2米,使用面板安装机器人,仅需1人就能完成原本5人的工作量。

数字化技术不断挑战着工程建设极限,甚至突破传统建筑边界,催生了许多过去难以想象的新业务。叶卫东介绍了在上海建工深度参与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·魔都号的机电和装饰工程中,公司通过复刻陆地建筑数字化建造方式,机电管线、舱室内装均实现90%以上的装配率,为建造更大、更环保、更多自主创新技术的第二艘国产大邮轮打下了基础。

对于未来,叶卫东认为:“数字化转型最大的挑战,可能还不在于上述问题本身。我们在基于业务需求出发推动转型时,也要时不时停下脚步,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数字技术的新逻辑,以及对传统管理边界、建筑边界、产业边界、企业边界等全方位的穿透。建筑业的数字化转型,前景广阔、任重道远。”

标签:

推荐阅读